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改革动态> 详细内容

常德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深化机构改革工作

来源:市委编委办     发布时间:2019-05-13 16:52:18    浏览次数:    【字体:

去年以来,常德市各级各部门自觉提高政治站位,主动谋划和统筹推进市、县、乡三级党政群机构及事业单位改革,渐次有序开展涉改单位班子配备、机构挂牌、人员转隶、“三定”和整章建制等工作,在全省各市州率先基本完成机构改革任务。目前,该市正在加速推进机构改革扫尾工作,预计5月底可实现涉改单位职能调整、科室设置挂牌、中层骨干和工作人员配备、整章建制、改革总结及评估准备工作“五个到位”。

一、打足“提前量”,以抓铁有痕的作风引领全省机构改革示范样板建设

坚持不等不靠、超前谋划,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夺取了改革方案报批、改革动员部署、市直涉改部门挂牌和集中办公、市县涉改部门“三定”文本制发等十多项全省第一,市级改革方案报请人大政协备案、市政府工作部门“一把手”提请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等两项全国市州第一。

一是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省委召开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之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深入市直主要涉改部门听取意见和建议,奔赴各区县(市)调研座谈。全市机构改革方案报省批准之后,市委主要领导自觉承担组织实施责任,扮演“施工队长”角色。迄今为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已先后20多次听取机构改革情况汇报,市委常委会先后8次专题研究机构改革工作,市委深化机构改革办先后8次调度机构改革具体问题,为全市机构改革把脉定向、保驾护航。

二是成员单位超前谋划。省委召开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之后,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迅速研究起草全市深化机构改革方案,同步开展机构改革方案送审和干部配备方案预审工作,并争取省里基本同步批复。市本级机构改革方案获省认可之后,市委编办立即起草区县(市)改革方案模版并印发各地,避免县一级走弯路和来回折腾;市委办、市政府办、市财政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市委深化机构改革办成员单位立即着手改革动员准备工作,共同谋划涉改单位的房子、车子、牌子、章子、票子等具体问题,为在全省率先召开改革动员大会赢得先机。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还结合改革动员大会对“三定”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为涉改部门赢得了长达3个多月的研究论证和沟通协调时间。

三是涉改部门走在前列。市县两级党委常委所在部门、党委深化机构改革办成员单位以及新组建的党政部门率先启动机构改革方案实施工作,在服务全市改革和推动自身职责划转、人员转隶、“三定”工作方面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作为改革方案设计者、改革工作主推手和涉改单位的一份子,带头执行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的硬性规定,率先完成本部门“三定”文件制发工作,实现行政编制基数、内设机构个数、科级领导职数三个“零增长”。市委办、市政府办作为调整变动较大部门,不仅对机构改革办文、办会、办事服务有求必应,还在第一批完成本部门“三定”工作任务。

二、找准“指南针”,以革故鼎新的勇气贯彻“十个必须”重要改革思想

坚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勇当改革促进派,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十个必须”的重要改革思想作为改革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实施的行动指南,贯穿于机构改革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一是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领导机构改革的组织体系,健全党对监察等九个方面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组织、宣传等6个党委职能部门的统一归口协调管理职能,出台党委办统一领导和管理党委保密办、党委组织部归口管理党委编委办的实施意见,统筹处级职数核定和市管干部配备工作,从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制度设计上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层级各方面各环节,确保了党的领导全覆盖和更加坚强有力。

二是注重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治理、食品安全生产、健康事业促进、医保医疗医药联动、退役军人服务等10多个人民关心和影响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化改革,破除了党政机构职能体系中的障碍和弊端。同时,坚持把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符合基层事务特点的资源、管理、服务沉到基层,构建便民利民、简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医疗保障局大力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探索药品招标采购改革,实施高值医用耗材专项治理行动,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是注重理顺党政关系。在市、县两级组织、宣传、统战、网信、保密等党委部门分别加挂6块、10块左右政府机构牌子,将不占限额的市县法治、审计、教育、农村等党委工作机关设在政府工作部门,从源头上防止了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工作重合。同时,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要求,在涉改部门班子成员任免中将党组职务排在行政职务之前,坚决落实医院、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中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从干部配备上解决了党政不分和党组织负责人处于从属地位的问题。

四是注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创新、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产权交易制度建设和军民融合、产教融合、城乡融合,全面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推动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2018年,全市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向好、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装备制造、军民融合、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增速达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高于全省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

五是注重统筹推进党政群和事业单位改革。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明确的限额设置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机构,按照“强三性、去四化”的要求继续深化群团机关改革,将承担行政职能的  33个处级和390个科级事业单位纳入机构改革范围,引导群团机关和社会组织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促进了各类机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同时,对党委政府议事协调机构进行清理规范,解决了临时机构代行权力、主管部门职能碎片化问题。改革后,市本级净减处级机构3个、处级领导职数75名,区县(市)净减科级机构17个、科级领导职数26名,全市各类临时机构精简40%以上。

三、抓住“牛鼻子”,以效能最优的原则抓好涉改单位“三定”工作

紧紧围绕优化协同高效做文章,接连出台“三定”工作实施方案、“三定”有关具体问题处理意见、部门内设机构设置管理规范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切实把“三定”工作作为改革方案实施的控制性工程和“牛鼻子”来抓,有效推动改革方案落地见效。

一是部门职能配置坚持“两为主四统一”。按照“同一类事项由一个部门为主统筹、同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为主负责”的原则,科学界定涉改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避免职能空转和推诿扯皮现象。对于可能出现的职能职责争议特别是互联网信息开发利用管理、老年人管理与服务、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防汛抗旱等方面的职责争议问题,在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处理建议方案并按程序决定。按照有利于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的原则,严格对照上级批复的改革方案,对标中央部委、对应省直厅局的“三定”规定,做好相关部门职能配置工作,不允许打折扣、搞变通。对于改革方案提出的职能划转任务,不仅对应梳理出69项行政职能目录,还逐一明确具体职责和涉及的机构编制数据,报党委审定后印发执行。

二是行政审批事项坚持“两集中三到位”。在市县两级同步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涉改部门内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于承担行政审批职责的涉改部门,统一要求将其分散在多个内设和下设机构的行政审批职能全部向内设的一个综合性行政审批科室(股室)集中,并实行一个领导分管;将其综合性行政审批科室(股室)成建制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并作为部门设在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将其所有审批项目进驻窗口到位、所有审批职能授权窗口到位、所有审批手续在窗口办理到位,避免企业和群众来回折腾。改革后,市直47个党政部门共设综合行政审批科室26个,区县(市)涉改部门也对应设立相应股室。

三是二级机构设置坚持“两压减三规范”。坚持机构瘦身与健身相结合,引导涉改部门最大限度压减内设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数量,压减机关内设机构特别是综合管理科室(股室)的人员编制,将有限的编制资源重点投放到业务科室(股室)和工作一线。坚持从利于工作和方便管理出发,统一规范不占机构限额的党委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的秘书机构设置方式和职责定位,规范涉改部门共性管理科室(股室)和涉改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的名称和职责表述,规范涉改单位内设机构及其正副职的行政级别,防止单位之间相互攀比和党政系统内部能量损耗。经过市委编办25名干部、5个工作小组不遗余力的指导、循环往复的沟通和艰苦卓绝的谈判,市直涉改部门从最初要求新增600多名行政编制,变成最终接受从现有存量中调剂使用132名行政编制,在省里规定的时间之前圆满完成“三定”工作任务。改革后,市本级涉改部门的行政编制总量实现“零增长”,内设机构数量保持总体稳定且比省直对口部门少145个,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减少102名。

四、接通“路由器”,以精准有效的办法推动职能机构人员有机融合

始终把机构人员转隶作为接通改革与发展之路的最积极、最活跃因素,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加速推动职能、机构、编制、人员有机融合,力求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反应”。

一是加速职能融合。市县两级深化机构改革办区分部门合并组建新机构、部门之间合署办公、部门成建制并入其它机构、部门职能拆分后不再保留、部门内设机构整体划出、部门内设机构部分职责划出等八种情形,妥善处理涉改单位职责划转及对应的机构编制调整事项。各涉改部门职能划转到位之后,迅速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民主决策和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完善工作流程,整合相关的议事协调机构、物资装备、专项资金、信息平台等,推动形成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模式和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对于职能划转涉及的机构编制和人员转隶工作,市县两级按照转隶双方沟通协商到位、转隶单位思想工作到位、转隶人员身份核实到位、相关部门监督交接到位的要求组织实施,保证了转隶期间队伍不动荡、工作不断档、服务不下降。市本级涉及54个单位近千名对象的人员转隶工作,没有引发一例负面舆情和一起上访事件。鼎城区涉及36家单位721人的转隶工作,在短短一月之内迅速完成。

二是加速业务融合。市县两级涉改部门加大部门内部职能优化调整力度,大幅整合公共服务项目和业务审批流程,有效促进了业务层面的“化学融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下属的质检所、药检所、食检所、纤检局、计量所等五个同类型事业单位统一搬迁至常德国家生活用纸监督检验中心办公,为当前业务融合和下一步机构整合奠定了基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按照“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要求,积极探索审批服务方式改革,在市政务中心分类设置投资建设、商事登记、经济民生、事务办理四类综合窗口,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综合窗口出件,实现了受审分离、一网通办、全城通办。

三是加速人员融合。市县两级党委将涉改单位一把手配齐之后,采取“加长板凳”、保留原职级待遇等方式,为人员聚合打下坚实基础。各涉改单位领导班子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尽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在“进一家门、成一家人、说一家话、干一家事”上做好示范,积极帮助新转隶人员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鼎城区接受人员转入的各涉改部门坚持不分转出单位大小和转入人员多少,以转出单位为单元分批举行欢迎仪式,为每一名转入人员提前安排办公室、备好办公用品,处处体现了家的温暖。市委办公室作为职能、机构、编制和人员调整变动较大的部门,坚持利用“微讲坛”,鼓励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新加入的同志上台分享过去所得、现在所做、未来所想,引导全体干部职工一道,凝心聚力、同舟共济,共同讲好新单位的新故事,促进了干部队伍大融合。 

今年3月份,该市刚刚建立的应急管理新体制经受住了一起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在常长高速“3.22”河南旅游大巴爆燃事件发生后,市直及中央、省驻常有关部门主动担当作为,应急救援行动迅速,舆情引导及时有效,伤病员抢救有力,善后处置稳妥有序,属地管理责任全面落实,工作成效得到各方充分肯定。


分享到:
【打印正文】